跳到主要内容

2024年5月14日第七次例会

· 阅读需 7 分钟

会议主题: 待完成任务分配
参会人员: 全体小组成员
时间: 2024.05.14 下午 3:00-9:40
地点: 梦泽园二楼

讨论内容:

明确了四个文档剩余的该完成的工作,并分配任务。

需求文档:

3.2 功能描述

  1. 对功能建模:构建用例图,需要给出主要用例场景描述(正常、异常、替代分支),并辅以 UML 动态图(如活动图)给予补充说明。(活动图已有)(刘佳乐)
  2. 对领域业务建模:从用例描述中应用名词抽取、CRC 卡片等方法建模实体类,建立业务类图模型(包括实体类、边界类、控制类等分析类,类的属性与操作,类与类之间的关系。注意:类的具体操作细节可以到设计阶段进行精化)。(CRC 卡片已有)(刘佳乐)
  3. 系统动态行为建模:使用 UML 动态图(如顺序图、通信图等)对对象间交互行为进行动态建模,进一步精化用例实现。(顺序图已有部分)(刘佳乐)

6.1 用户界面(可最后)

软件概要文档:

2.1 需求复审

  • 如果采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,复审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用例图、用例场景描述及类图,对其补充完善(此处给出业务类图即可)。(可以从需求文档迁移)(刘佳乐)
  • 给出包图、类图等描绘的软件体系结构(如果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,则给出总体的分层架构图,依次按照层级叙述每层的包图、每个包的类图需要进一步调整、补充和精化)。

3.1 根据需求分析中的人机界面需求方案,给出人机界面设计,包括界面风格、界面内容设计、界面序列关系、每个界面的操作规则和处理规则等。(此处需给出具体的界面设计图,叙述次序应该与需求分析中的用户界面需求保持一致)

3.2 外部接口

  • 说明本系统同外界的所有接口的交互包括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、本系统与各支持软件之间的接口关系。需要给出外部数据接口的描述(如数据格式和规范等)、与外部系统或设备接口的连接方式和通信方式。有则写,没有则写无。

3.3.1 内部模块间关系

  • 内部模块(构件)之间的调用关系、或依赖、关联、泛化、实现等关系。(李解放)

3.3.2 接口数据描述

  • 模块(构件)之间的接口数据描述,包含接口参数含义、顺序、默认值等。例如前后端接口,后端各模块间接口 采用表格形式描述。

软件详细设计说明:

2.2 软件结构

  • 将概要设计说明书中的软件逻辑体系结构图展示在此处,并使用文字简要描述该图的结构组成。(已)
  • 此处还应补充相应的物理体系结构图,描述系统的部署及运行环境。可以借鉴面向对象的构件图和部署图来描述,例如构件组成(包、类到构件的映射)与运行拓扑(构件到物理设备的绑定)。(张黄钰)

3.4 模块处理逻辑

  • 如果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,建议使用顺序图、通信图、活动图、状态图等动态模型之一来描述核心操作的处理逻辑。(顺序图已有大部分)顺序图即飞书中时序图

3.5 接口

  • 模块或构件(类)的主要方法接口。接口数据结构需要详细描述(包括类型、含义)。 进一步细化概要设计中的接口描述,采用表格描述。

3.6 性能

  • 说明对该模块的全部性能要求,包括对精度、灵活性和时间特性的要求。没有则不写。

3.7 测试计划

  • 列出本模块的单元测试计划。 以测试用例形式给出:输入数据、预期结果。(可在测试报告中描述这部分内容)

软件测试文档:

3.3 结论及建议

  1. 针对上述所有测试用例执行,对软件功能的实现正确性进行概述总结。参照需求规格说明书,指明软件实现了哪些功能,哪些功能实现仍然有缺陷,哪些功能未完成。
  2. 对于有缺陷的功能给出修改建议。

其它:

  1. 一个 txt 文档:给出 GitHub 或者 Gitee 地址,简要的软件使用说明。
  2. README.md。

明确了前后端工程师继续完善的功能。